蟑螂每五年進化一次,并不是越老的配方效果越好
蟑螂可以說是這個星球上最古老的昆蟲之一,它們曾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根據化石證據顯示,原始蟑螂約在4億年前已出現在地球上了。
每五年進化一次
科學家們發現,我們廚房里發現的蟑螂其實與那些蟑螂化石或者是從煤炭和琥珀中發現的蟑螂并沒有多大的差別。也就是說,億萬年來蟑螂的外貌并沒什么大的變化,只不過它們的生命力和適應力卻越來越頑強。
如今蟑螂已被稱為“進化得最完美的生物之一”。它們是雜食性昆蟲,食物種類非常廣泛,只要是有機物食物,如木頭、衣服等,它們幾乎都吃。它們在真空下也可以存活至少10分鐘,還有人說,核爆炸之后,爆炸范圍內可能只有蟑螂是唯一的幸存者。英國有科學家還做過一個實驗:把一只懷孕的雌蟑螂切掉腦袋,但這只無頭的蟑螂依然活著,不久還生下了幾只小蟑螂。蟑螂的自我組織修復能力也不錯,在中國很多中醫藥典籍里,都有用蟑螂入藥治病的記載。
有昆蟲學家表示,蟑螂對環境的調適力相當強大,它們的進化速度也因此相當驚人,幾乎只需要五年時間,蟑螂就可以完成一次升級、進化,甚至基因完全改變。這也就造成傳統的蟑螂藥越來越沒有效果。
蟑螂藥促進進化
2013年2月,美國北卡羅來納州大學的勝又凌子等研究者在《科學》雜志上發表文章,稱有一種德國蟑螂“小蠊”已經進化成“不再喜愛甜食”,因此,在上世紀80年代開發出含有“葡萄糖”的蟑螂藥,其實早已經沒有任何效果。于是,新型的、不含葡萄糖的蟑螂藥火速推出。
實際上,在勝又凌子等人的研究報告中,指出的不僅僅是這種德國蟑螂擁有變異行為,他們發現在美國、俄羅斯、波多黎各甚至韓國等地的蟑螂,也同樣出現不愛吃甜食的情況,只是依照不同品種會有些稍微的不同而已。研究者們弄清了其中的神經科學原理,認為可能正是蟑螂藥在促使蟑螂進化——這群能“抵制”糖分誘惑的蟑螂,正是為了成功繞過傳統的滅蟑螂藥的陷阱。
研究者之一的科比·舍爾說,基因突變會讓物種喪失一部分功能,因此蟑螂發生的一種基因突變就創造出一種新功能:它們對純葡萄糖的味覺會表現為“苦”的,而不是“甜”的。這就像我們讓小孩子吃藥一樣,如果我們繼續給這種厭葡萄糖的“德國小蠊”吃含葡萄糖的傳統蟑螂藥,它們就會很自然地把“糖”吐出來。不過,厭葡萄糖的“德國小蠊”也因此很難找到更多合適的食物,所以研究者們又發現,在食物充足的實驗室環境下,這種厭葡萄糖蟑螂會相較其他蟑螂生長得更慢一些。
不過,研究者們還有一種猜測:或許在幾千年前,當蟑螂與人類在洞穴中共同居住的時候,為了避免與黑胡椒、芥末這些含有葡糖苷的植物接觸,它們就已經發展出了和現在的厭葡萄糖基因非常相似的基因。只不過這種基因沉睡了上千年,才在面對“滅蟑藥”之類的強大生存壓力下,出現了一次新的基因選擇。